中国·391威斯尼斯人|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新刊速览丨《岳麓公共治理》2025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25-09-18 作者:陈妍婷 浏览量:

封  面



扉  页



目  次


“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专题


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 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笔谈)

满小欧 原  珂 魏程琳 张  兰 赵  吉 张勇杰 韩  啸 徐  莹 谷志军( 1 )


• 研究论文


政策设计视角下我国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的演变

——基于91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李延伟 吴 燕 张 翔( 32 )


政策分析中的制度语法工具:缘起、迭代及展望

秦世达 王光臣( 52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强度双重差分的实证检验

刘 奕 薛治佳 任丙强( 67 )


集体行动能力何以生成?

——基于都江堰岁修的历史案例分析

刘 鑫( 87 )


互动仪式如何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形成?

——基于派潭“村晚”活动的过程追踪研究

李利文 吴淑芬(106)


什么因素影响合供中的公民参与:基于英文文献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陈 丹(125)


01

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 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笔谈)


作者:

满小欧 (1983—),女,博士,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 珂(1986—),男,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程琳(1987—),男,博士,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市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张 兰(1995—),女,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 吉(1993—),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

张勇杰(1992—),男,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韩 啸(1988—),男,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威斯尼斯人391官网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徐 莹(1982—),男,博士,威斯尼斯人391官网版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谷志军(1985—),男,博士,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一重大判断不仅对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总结提炼,更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与治理指明了方向。未来,中国的城市治理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市治理的第一要义,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深度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感和政治效能;要打造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筑牢安全底线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将“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贯穿于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要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型城市,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02

政策设计视角下我国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的演变
——基于91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作者:

李延伟(1984—),男,博士,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威斯尼斯人391官网版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  燕(2000—),女,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威斯尼斯人391官网版博士研究生;

张  翔(1985—),男,博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自1993年我国正式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起,公务员人事管理行为便有了重要的制度保障。虽然我国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伴随实践不断调整,但理论界却未能系统性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设计逻辑。为此,研究从政策设计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权力结构逻辑、政策目标逻辑、政策工具逻辑的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93—2004年的91份相关政策文本进行编码,揭示政策文本中所蕴含的政策设计逻辑。研究发现:一是我国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呈现出纵向有限分权、横向总体集权的权力结构逻辑;二是形成以专业性、效能性、代表性、公平性等多目标并存的政策目标逻辑;三是体现出权威主导、经济与组织工具辅助、程序性工具滞后的政策工具逻辑。研究展开进一步分析表明,三类政策设计逻辑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权力结构逻辑决定了目标设定与工具组合的边界与优先序。文章最后指出,当前我国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仍存在设计封闭、逻辑协调性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参与的权力结构逻辑、增加程序性工具配置的政策工具逻辑、强化政策设计逻辑的一致性。


关键词: 政策设计;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文本分析


03

政策分析中的制度语法工具:缘起、迭代及展望


作者:

秦世达(1996—),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光臣(1990—),男,通信作者,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为寻求通约制度理解,国外学者开发了制度语法工具以期实现对制度的精确分析。制度语法1.0将制度看作单一制度陈述或多个制度陈述组成的集合,并将制度陈述分解为代表属性、道义助词、目标、条件、否则五个句法成分。面对制度语法1.0的应用现状,制度语法2.0实现了对制度语法1.0的迭代。制度语法2.0在将制度陈述区分为规制性陈述与构成性陈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种层次的表达。制度语法核心对制度陈述所包含的句法结构进行解析,确定类别归属。制度语法扩展对嵌套在句法成分上的内容进行深层结构解析。制度语法逻辑关注制度陈述的语义学特征以及确定各句法成分中的联系。然而,制度语法2.0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界在使用制度语法时需注意中文的语法与写作习惯,思考制度语法的中国情境适用性。


关键词:制度分析;制度语法;制度陈述;规制性陈述;构成性陈述


04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强度双重差分的实证检验


作者:

刘  奕(1996—),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威斯尼斯人391官网版博士研究生;

薛治佳(1998—),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威斯尼斯人391官网版硕士研究生;

任丙强(1973—),男,通信作者,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威斯尼斯人391官网版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基于2010—2020年1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并进一步探讨这一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显著提高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就作用机制而言,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挥作用的主要路径是通过促使政府落实环境规制手段,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而公众环境参与的机制作用尚未得到有效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长效机制,完善地方政府规制手段。


关键词:环境政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强度双重差分


05

集体行动能力何以生成?

——基于都江堰岁修的历史案例分析


作者:

刘  鑫(1988—),男,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威斯尼斯人391官网版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摘要:构建符合中国情境的集体行动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议题,探索集体行动背后的持续推动力并提升集体行动能力又是集体行动理论本土化面临的现实难题。存续2280余年的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是研究中国情境下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案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围绕都江堰岁修展开的集体行动众多且悠久连贯。研究以集体行动理论为视角,基于我国较长时域跨度中的都江堰岁修史料进行历史案例分析,构建了中国情境下集体行动能力的解释框架,分析了公共事物治理视域下集体行动能力的生成路径和运行机理。研究发现,都江堰岁修的持久成功得益于集体行动能力的作用发挥,集体行动能力体系维度多元,其生成路径是基于集体行动的需求缺口,进而形成满足治理需求的实践性逻辑;集体行动能力是由制度、组织、文化和资源四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集体行动能力的运行与实现依托于行动的制度运行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三个方面。根植于都江堰岁修中的集体行动研究既是应对近来公共管理本土化理论危机的历史回声,也反映出经典理论的生命力和延展性。


关键词:集体行动能力;集体行动;都江堰;岁修;历史案例分析


06

互动仪式如何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形成?

——基于派潭“村晚”活动的过程追踪研究



作者:

李利文(1988—),男,博士,广州大学威斯尼斯人391官网版政府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吴淑芬(2001—),女,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助理。


摘要: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性实践策略,“村晚”这一互动仪式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在形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运用理论构建型过程追踪方法,对派潭“村晚”的治理成效展开深入追踪调研,旨在剖析互动仪式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互动仪式与乡村治理共同体之间存在着由“场景创设—利益调节—情感联结”三个关键部件依次作用所形成的因果传导机制。具体而言,场景创设强调空间生产的“一元多核”,利益调节关注经济资本与象征资本的驱动,情感联结则通过“情感激活—情感强化—情感升华”的演进逻辑促进乡村个体与集体的互动融合。研究从过程性视角挖掘了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各部件间的因果机制,有助于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互动仪式;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振兴;过程追踪;因果机制


07

什么因素影响合供中的公民参与:基于英文文献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作者:

陈  丹(1998—),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摘要:作为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式,合供的高质量、低成本使其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青睐。公众合供受多种因素的组合影响,但学界的研究仍较为分散,未进行系统的总结。利用系统性文献综述,研究以48篇英文文献为分析样本进行编码,形成“个体-组织-环境”的三维框架,对公众参与合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和评述。个体方面,个人特征、动机、感知发挥决定性作用;组织方面,公共组织内部因素、行政过程中的因素、激励措施支撑合供发展;环境方面,社会政治环境、社会和经济环境以及数字技术环境为合供提供良好的保障。三个方面的因素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但更多时候应将个体的合供行为纳入社会情境中考虑,公众合供是个体和环境在社会组织各个层次上复杂交互的结果。


关键词:合供;公众参与;系统性文献综述;公共服务供给创新

注:以上内容以正式出版为准。


征稿与征订













































联系我们

邮箱:pajob@hnu.edu.cn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麓山门

电话:0731-88821266
传真:0731-88821266

中国·391威斯尼斯人|有限公司|官方网站版权所有©2019年
湘IC备09007699号

Baidu
sogou